当前位置: 首页>>做合格党员>>正文

你就是我们的好党员

2016年05月20日 10:59  点击:[]

——记创业带富能手吴水根

2015年12月01日14: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吴水根同志就是我们的好党员”这是2015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赵乐际在贵州台江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时,得知吴水根同志作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后竖起大拇指说道。

台江县施洞镇是黔东南地区著名的银饰产地,在岗党略村塘龙寨60多户人家中就有四五十家是做银饰的,吴水根是其中最著名的银匠之一。在吴水根家中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奖状和照片,这几年里他在州里、省里的比赛中得了不少奖项,“多彩贵州”的银质奖杯也钦点由他制作。2012年12月,吴水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手艺人”的坚持

一年他平均要用掉200多斤的银子,每天6点起床工作,直到凌晨1点休息,雷打不动。

吴水根的工作室非常简单,却堆满了精细入微的拉丝银饰半成品。黔东南的苗族沿乌江、清水江等地分布,各个支系的银饰服饰各有特色,施洞银饰以“拉丝”闻名。固体的块状银子熔化后倒入铁皮制的干槽后拉银丝,然后再捶打、煅烧。“拉丝”是最基本的基本功,却最是费力费神,传统做法是将粗拉成条的银丝前段削细,穿入模具中,用火钳从另一端拉出,如此反复拉长拉细才能达到需要的规格。

拉丝银器的关键在于“编”,银匠全靠一双眼和一双手,用一把小镊子将银丝编出各种图形来,纹路紧密细腻,造型流畅雅致,一只宽度为2厘米的手镯可由“蝴蝶妈妈”、“吉灵鸟”等图案连缀而成,仿若镂空深浮雕。“编”之后的难点在于“焊”,直径不过1厘米的小蝴蝶有直径3毫米不到的圆脑袋,上面还要缀上两粒小银珠作立体的眼睛,焊粉多一分、少一点都不行。之前焊接完全靠嘴吹竹管,焊完大一些的银器,第二天早上起来喉咙都哑了。后来有了脚踩的气泵,近几年又多了火枪,才省去不少工夫。吴水根原本一个礼拜只能做1只龙项圈,现在至少可以做6只。

吴水根是吴家第8代传人,之前工艺传男不传女,也秘不外传,他却开了先河,让女儿吴春秀成了第9代传人。因为他技术好,村子里的人都来请教,他干脆收下七八个徒弟,开枝散叶。

“我们的东西是比别人贵,但别人都认我们的工艺。苗家银饰基本上是一些固定的图案,没有样板可以参照,就看银匠怎么设计、怎么画。我们改良了很多传统图案,让它们看起来更生动、更现代一些。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银器的高峰期,不到半年纯收入就能达到两三万元”吴水根说道。

勤于学习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吴水根在2010年注册成立了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他认为从事手工企业,不仅需要资金周转,更需要过硬的手工技术。如何提高银饰加工技术和销售量呢?他有自己的见解,一是手工加工技术必须结合市场来做,这样加工出来的产品才有销量。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学习,谦虚做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家乡里一草一木的编织品,一针一线的刺绣品,还有浓郁的苗族文化气息都赋予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

现在,吴水根已经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术与工艺的一张名片。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银饰加工比赛并获奖。2009年11月,吴水根被黔东南州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大师和传承人。2010年8月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12年12月,他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心系村民,自富不忘带动

1966出生,从事银饰加工25余载的吴水根,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成为施洞群众眼中的银匠大师,各地游客也都慕名而来。此外,他还多次受邀到香港、台湾等地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和银饰品展示等活动,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也为苗族银饰打下了口碑,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都设有吴水根银饰的销售点,全年年均纯收入达到十万余元。致富后的吴水根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山东展示期间,一个企业老板极力挽留他在本地发展,而且开出了诱人条件,愿意把自己的商铺无条件让他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只要能够带动他的银饰加工产业。但吴水根拒绝了。他说:“我在施洞是一个品牌,我要利用品牌效应带动施洞的发展,带动我们当地的老百姓致富。苗银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苗银,更加离不开施洞的苗族文化。”

为了这句承诺,身为党员、身为黔东南州人大代表、台江县政协委员、村支部宣传委员的吴水根,知道自己肩扛着更多的职责和义务,他忙于奔波,为的不是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出更大的名,而是倾心于如何凭借银饰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为帮助农民靠技术谋发展,吴水根思考着壮大银饰加工产业和塘龙的发展,决定依托“一户一技能”活动,广招徒弟。在与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吴水根认真按照镇里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向村民宣传银饰加工的现状和前景,并通过“帮带结对”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银饰加工技术传授给了吴朝阳、吴冰荣、吴杰、吴发财等11人。现在这第一批徒弟已出师,已经步入银饰加工行业,由于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勤奋好学,吴朝阳等人目前在银饰加工业也已小有名气,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平均每户年销售额达15万元,利润7-8万元。吴朝阳等人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吴水根靠银饰加工技术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他送走了第一批徒弟,又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教学。后来,徒弟们又成了“金种子”带富组织,又带动致富了一批人。目前,该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就有99户,发展从业人员282人。

“当时,银饰加工都是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吴水根找到我,说想解决这种小打小闹的不利境况,做大做强银饰产业,建议申请成立银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来,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吴水根任合作社的理事,他劳心劳苦地跑市场、拉订单、促生产、抓质量,发展至今,银饰企业27家,从业人员234人,总产值达1287万元。个体工商户117户,从业人员336人,总产值730万元。现在我们村作为镇里脱贫的第一梯队,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减贫摘帽!”岗党略村支书刘忠海说道。

展望未来 倾注一生为家乡建设

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及其产品有基础有潜力,但它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还没有摆脱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单家独户“零、散、小”的运作方式没有改变。这使资源、信息得不到共享,工艺得不到逐步更新和完善,形不成整体气候,导致规模性经营难。对此,吴水根反复思索,如何才能改变施洞苗族银饰的小作坊加工形式?经过不断调查摸索,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成立苗族银饰加工基地,让苗族银饰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再通过农村电商等平台扩大市场,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他正在向县人民政府递交《关于申请建设生产经营传承基地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基地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兴建,按照公司化进行管理。基地内设有设计部、生产加工部、宣传推广部、销售部等机构,并在各县市设立展示厅。这样,各加工户统一在一起加工生产,将有利于经验、技术的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设在各地的展示厅将让苗族银饰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透过展示厅,顾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银饰,然后向加工基地下订单,定做专属于自己的银饰品。基地的建成,将解决当地农民灵活就业300余人,工人月平均工资能达到3000余元,并能为苗族银饰加工户提供一个生产与销售的平台,也为苗族银饰的推广和传承创造舞台。

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吴水根同志一直恪守着“奉献家乡不言苦,追求人生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苗银情、家乡爱,在共奔小康的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努力奋斗的足迹。

下一条:“你是我们的榜样”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3 九江学院党委宣传部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 Email:webmaster@jju.edu.cn